五臺山位于山西東北部五臺縣境內(nèi),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,最高點北臺葉門峰海拔3058米左右,被稱為“華北屋脊”。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,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,拔地崛起,巍然矗立,峰頂平坦如臺,故名五臺。又因山上氣候多寒,盛夏仍不知炎暑,故又別稱清涼山。是一個融自然風(fēng)光、歷史文物、古建藝術(shù)、佛教文化、民俗風(fēng)情、避暑休養(yǎng)為一體的旅游區(qū)。
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,是文殊菩薩的道場,而五臺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(guī)模之宏大,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——故有金五臺之稱,五臺山,更與尼泊爾的藍毗尼花園、印度的鹿野苑、菩提伽耶、拘尸那迦并稱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,在日本、印度、斯里蘭卡、緬甸、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。五臺山寺廟始建于漢明帝,唐代因“文殊信仰”的繁盛,寺院多達360多處。清代,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,出現(xiàn)了各具特色的青、黃二廟。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(qū),稱為臺內(nèi),其外圍則稱臺外。
傳說五臺最早是道家的地盤,《道經(jīng)》里稱五臺山為紫府山,曾建有紫府廟?!肚鍥錾街尽贩Q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,居于石盆洞中,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(nèi),這說明當(dāng)時五臺山為道家所居。
佛教傳入五臺山,普遍的說法是始于東漢。史籍記載,永平十年(公元67年)十二月,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?dāng)z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。永平十一年,攝摩騰、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五臺山(當(dāng)時叫清涼山)。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,再加上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,他二人想在此建寺,但由于當(dāng)時五臺山是道教根據(jù)地,他二人頗受排擠,因此奏知漢明帝。漢朝廷為辨別佛教與道教的優(yōu)劣高下,讓僧人與道士表演、說明、驗證,因此雙方達成協(xié)議——約期焚經(jīng),以別真?zhèn)危ㄏ鄠鞣俳?jīng)地點在今西安焚經(jīng)臺)。焚經(jīng)的結(jié)果,道教經(jīng)文全部焚毀,佛教經(jīng)文卻完好如初,故他二人獲得建寺的權(quán)利。